close

 

getImage.jpg

 

 

醫生以救人為天職,但對於無法救治的病人該怎麼辦?

 

大家都說是醫生,但鮮少人討論到該怎麼面對醫死

 

推薦指數:★★★★☆

 

本書寫著作為醫生面對救與不救兩難的實際案例

故事精采發人省思,讀起來十分流暢

比較感性的人,搞不好會流下眼淚也說不定

 

----------正文如下--------

 

【救與不救,是有效治療,還是無效醫療,醫生的兩難】

 

一個七歲的小男生,感染了肺炎鏈球菌的敗血症,裝上葉克膜,儘管嘴巴因為插管無法說話,但意識還是相當清楚,可以依靠點頭,或搖頭表示意見

 

但這個小男生,有血管內栓塞,四肢會因為缺氧而壞死,再加上急性腎衰竭,如果要繼續搶救必續截肢,如果你是醫生你會怎麼做?

 

切除孩子四肢,若無法治好腎衰竭,孩子要一輩子洗腎,而他又沒了四肢

他很可能以後須得完全依賴別人,無法自立,家人有辦法照顧他一輩子嗎?,要他怎麼長大,後續生活該怎麼辦呢?

 

最後第二天因四肢累積過量毒素還是走了。

 

也許有人會說,這種事情讓孩子的父母來做決定就好了

為什麼要醫師幫他做決定?

 

因為家長每次走進加護病房,爸爸一看到孩子變成那樣呆住說不出話來

母親則是話都還沒說完就昏了過去

 

也有人說,病人不是七歲了嗎? 也許我們可以問問他的決定

但是要跟一個七歲的孩子說,你現在要活下唯一的方法就是切除你的手腳

你等一下做個決定吧,談何容易

 

【究竟是處理病人的疾病,還是解決病人的痛苦呢?

 

前者只要努力搶救,但若是後者,就會考慮到會不會是無效醫療,

救了會不會造成更痛苦的狀態

作為醫生真心難,救與不救,都是抉擇

 

不救,會不會一條生命被我錯過呢?

救,會不會讓這個病患甚至整個家族,陷入更深的地底深淵呢?

 

【垂死之人唯一的任務,就是讓活下來的人過得更好,道德上的束縛啊..

 

一位男性病患頭部外傷送醫,醫師判斷若要活命必須開刀,但開了有很高機率

變成植物人,此時一張是手術同意書,一張是拒絕急救同意書

 

作為病人的太太必須作抉擇,那個太太手拿兩張同意書站了30分鐘

不知道該簽哪一張,無法做決定

 

主治醫師問,怎麼一回事?,原來是病患家屬30幾個人都來了

在候診室鬧哄哄吵個不停,太太沒辦法做決定

 

主治醫師到候診室一看,對著所有的遠房親戚說,現在這個狀況

病人不開刀會死掉,但動刀的話,有很高的機率會變成植物人

 

這時候有一位親戚,沒等到醫生說完話就說:

說什麼瘋話啦!那麼年輕,不給他拼下去!怎麼可以!

 

主治醫生不為所動接著說: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,以後照顧病人需要

把屎把尿,要幫忙出錢的朋友,以後願意幫忙的朋友,大家可以儘管發表意見

 

底下那個人安靜,悶了半天才說:沒有啦,這個事情讓他太太決定就好

 

其實主治醫師這邊不僅僅是解釋病情,而是保護太太,在沒有責備與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做決定,試想,40歲的太太帶著三個孩子,上頭還有公公婆婆要養

 

靠著打零工度日子,在承擔一個植物人先生,她要怎麼活下去,她不是不想救

她先生,而是這刀一開,這一家可能通通完了

 

 

 

【結論】

 

本書從救與不救的例子中切入

讓我對於醫生這件事情,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

 

書中後續也有提到作者管理醫院的方式

其實有蠻多部分值得使用在企業上

 

像是作者在統計中發現,一個年過65歲的人出院之後

有很高機率會在一個月內再度住院

 

作者去尋找原因,比方說肺炎住院的病人,出院後,因為病人年紀太大,衰竭無力,無法把痰咳出來,所以常常須回院治療,作者以此推出了保固制度()

 

做法為,分別在出院後,一、三、七、十四、三十主動打給病患追蹤狀況,並適當施以衛教,以改善再度入院的狀況

 

也讓筆者重新思考,有統計有數據在管理上才有所依據,在決策也才會有跡可循,感覺比較不像豪賭吧

 



#32
#
一年一百本書計畫

#仔細想想,救與不救的兩難,套用在人生際遇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
 

arrow
arrow

    陳小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